上次我們淺談了框架的意義與基本的觀念,今天我們就一個更實際與實用的角度來談論這個主題:如何在生活中訓練你的框架,又如何讓他成為你追求你渴望的感情、工作等生活面向時的手段。
對於「框架(frame)」,維基百科是如此定義的:“… a schema of interpretation — that is, a collection of anecdotes and stereotypes—that individuals rely on to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vents."
『一個詮釋世界的模型,個人藉以去理解世界、做出反應』
你或許會好奇,對世界的詮釋本來就人人不同,若有衝突也是很自然的,為什麼要將它拿出來特別討論呢?因為,這個模型裡面除了價值觀等等以外,它還包含了「對與其互動者的期望」。單單談論價值觀的話很簡單,即使今天我們的價值觀有衝突,也不代表我需要強迫你接受我的看法,因為我原先並未有任何預設立場需要你的認同或配合。然而在不同框架發生衝突的時候,通常代表的是雙方原先就對對方的行動有期望和利益衝突。
例如:一對剛認識的男女可能有兩個框架在衝突,男方的「我今天一定要帶她回家」和女方的「我不想要進展這麼快」。或者她當你是她的好朋友,你卻想追她、跟她有親密關係。你只想玩玩,她卻想定下來。這兩個框架一定有一方會讓步。當雙方都沒有任何期待時,框架只剩下價值觀與內涵,也就不那麼重要。可惜事實是我們總是對他人有各種期待,而且我們很討厭他人不配合。
我們藉由使用這個詞突破抽象概念的阻礙,去審視這個模型所代表的社交角力,以及讓我們可以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去切入,看看我麼可以怎麼精進自己。
訓練你的知覺
上次我們談到框架大概分成兩個元素,外框以及內涵。兩者相輔相成,訓練兩者皆不是一蹴可及的事,但如果你想開始,卻苦於不知道從何做起,我想我可以提供一條不錯的道路。我不是要告訴你一個技巧,因為框架並不是一件你可以去「做」的事情,他是你生活的一部份,每一分、每一秒,你都在「實踐」它。生活中不會像神奇寶貝一樣告訴你:「你遇到了野生的框架衝突!」然後給你時間思考要用什麼策略去面對。現實常常是你還未察覺你正在失去框架,因為你只順著本能、心情去行動、反應。
保持框架是一個「實踐」的課題,就像好的站姿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挺起胸膛,而是醒著的每一刻都去意識到自己現在是否駝背、雙肩是否內躬等,你必須時時刻刻去注意你身邊的社交情境,大家現在的談話與行動是在誰的「現實」內運作?對方說的這句話是否在試探你的框架?這樣的行為是否已經踏到你設下的底線?
你或許會問我,就像之前的許多人一樣:「這樣活著也太累了吧?我不能就單純而忠於自己地活著嗎?為什麼要讓自己每天都神經緊繃的去想別人要幹嘛呢?」
我的回答也都沒變過:「當然可以,但是要記得,當你不願意承受重訓帶來的肌肉疼痛,你就享受不到訓練給你的幫助,無論那是健康、你想要的身材、或是成就感。社交能力也不外乎如此。」
你可做什麼:
- 最基本的練習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為什麼這個人要說這句話?他是感到受威脅而在挑戰我還是他是真誠地提出疑問?這個人為什麼表現出這樣的情緒?找一些肢體語言相關的書來看,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在能做出最好的回應前你得先知道你處在框架衝突中。舉例來說最常見的框架挑戰就是廢物測試,你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正在被測試有所覺知。
- 設定好自己處事與待人的原則與底線。你希望受人尊重,那你就得在別人對你無禮時做出反應。你是否常常迫於各種壓力而答應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而在答應後又後悔?是否常在談話時被人調侃輕蔑卻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如果有那你可能還對自己不夠理解,也未有清楚的個人框架。你的功課就是拿起紙筆,好好的想想你人生的原則是什麼,把它寫下來。
- 自我省思:不知彼而知己,至少一勝一負,不至於每戰必敗。你必須要了解自己、誠實面對自己。不要設下其實心理無法釋懷的底線,再對他人的行動懷有怨懟。我起初踏上這條路的時候,我以為我在一天之內成了聖人,我覺得我充滿了大愛、慈悲、有目標和才能,我設下了我不能接受的底線,訂了我達不到的目標。我仍然不快樂,經過幾次深刻的反省才發現我一直沒有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誠實。不要犯這個錯誤。如果你還不能接受某些事情,別強迫自己接受。清楚地告訴別人你的看法。
訓練你的外框
框架的強度就像肌肉或是意志力一樣,你可以訓練他,就像漸漸地舉起更重的槓鈴,你也可以漸漸的面對更令人卻畏的情境、衝突,直到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化解他們,並保持自己的框架。就像舉重一樣,如果你本身就從來沒有在運動,無論我告訴你多少關於硬舉或是單槓的技巧都是徒勞,因為你身上根本沒有一點肌肉。
要訓練自己的框架強度,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 擁抱失敗與挫折:
- 去接觸吸引你的異性
- 讓自己加入一個全新的社交場合,一個社團、一個課程
- 去參加面試
- 誰都好,試著跟路人聊天。
這些事情有什麼共通點?他們讓你緊張—因為你害怕失敗、丟臉。做這些事情讓你生活中充滿「失敗的可能性」。面對你的恐懼讓你成長,你會開始學會接受失敗,學會聳聳肩繼續走下去。當你習慣、接受失敗的可能,那你的框架就成長了,你學會不再投注你的精神在他人的揶揄、嘲,甚至你發現他們根本不存在。切記,不是叫你「故意去失敗」,故意用奇怪的方法去搭訕而被拒絕,再安慰自己「啊我不是認真的拉」「我沒有出全力拉」,這麼做一點用也沒有,坦蕩地面對自己「即使盡力也可能失敗」,才是你成長的泉源。
- 在生活中加入不適與挑戰:
- 洗冷水澡:這是我這半年來強迫自己做的一件事,如果你和我一樣原本是喜歡洗半小時熱水的人,這很適合你,但如果你本來就怕熱洗冷水,別擔心,你還有很多其他的挑戰。
- 運動,更精確地說:重訓。調整你的站、坐姿,讓你感到更有精力、更有自信。
- 戒掉一個你的癮,試著抵抗誘惑
- 設定小目標,並努力去達成,例如訓練參加半馬透過讓自己做令你些微不舒服的事情(不是叫你故意去受傷),來訓練你的心智去面對你不想做的事情,讓你克服自己的藉口,然後讓你學會怎麼讓你的心智獨立於你的感受。問你自已,我的目標、人生,比「覺得冷」,還微不足道嗎?讓自己從這裡開始去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覺得冷、累、挫折、或是他人的話語。
當你想抽那根香菸的時候,問自己:「是我的框架獲勝了,還是我的慾望?」當你想偷懶不去健身房的時候,是你說要變壯的框架在說話,還是你的懶惰?當你沒有完成比賽、工作上遭到挫折,想想:「是我想成功的框架會留下,還是我的挫敗?」這些想法累積起來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回饋,讓你的框架越來越強壯,或是負向—如果你不斷讓自己的框架輸給其他事物。
- 洗冷水澡:這是我這半年來強迫自己做的一件事,如果你和我一樣原本是喜歡洗半小時熱水的人,這很適合你,但如果你本來就怕熱洗冷水,別擔心,你還有很多其他的挑戰。
- 冥想與靈修:
- 每天花15分鐘到半小時靜坐、冥想。這不只會幫助你放鬆你在上述兩個練習中心靈的疲勞,也會讓你的觀察力更敏銳,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甚至是他人情緒的波動。冥想給予你更大的空間容納你的感情,如果你有更大的水缸,水就越不會滿出來,無法收拾。(在開始前請你有長期投注時間在這上面的心理準備)
- 思想實驗:另外一個我很喜歡的練習是就是社交情境的思想實驗。試著去感受不同的情感,讓自己習慣在憤怒、悲痛、與驚訝等心理狀態下能告訴自己:「我現在正感受到___,現在的反應與行動要盡力獨立於這些感受。」當你有了真正的自信,並把人生的重心放回自己身上之後,這麼做就變得輕鬆而自然。
框架即是我們說的「真正的自信」的展現,源自於一個人的「充足」。你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知道你在乎什麼,而你允許別人怎麼跟你接觸。你有你的原則,這不建立在你的心情或是其他外在因素上,所以他人也不會無所適從。你有你的堅持,但你可以接受自己會犯錯。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是為自己而活。
你認真、自省地活著,誠實的面對自己,檢視過自己的價值觀,那你可以完全信任你的框架。你是這麼踏實的活著,這個框架—他不一定是最接近真理而至善、完美的,但他是你努力的結晶。因為如此你可以抬頭挺胸的相信自己的框架,不羞愧、不帶歉意而堅定的緊握它,即使他人因此感到受冒犯、或因無法支配你而挫折、以及跟隨而來的對你的攻擊。不要怕,不要退縮,那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共勉之。
註:洗冷水澡真的很棒。參考medical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