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更深入的討論關於兩性關係的主題之前,我想要先鋪下一些核心觀念作為基石。所以會有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我希望你能將它們牢記在心。
第一篇我們將來討論女性的擇偶策略。
女性的長期擇偶策略:攀層聯姻,英文稱作Hypergamy。
簡單的說就是女性,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偏向選擇條件(資源、社會地位等)比自己好的男性。這非常可以理解,我個人也不覺得這有任何問題,每個人結婚都是想得到更好的生活,總不會有人結婚是為了讓自己不快樂吧!
然而在許多進步國家,尤其是西方社會(以及最愛盲目學習西方的台灣)瘋狂近乎病態的追求男女在一切面向皆平等時,就創造了一個對男性十分不公平且畸形的男女關係。這個執著政治正確、且受女性主義觀念主宰的國家,其失敗的教育引導我們忽略男女生理、演化上的不同,而男女在擇偶上不同的策略也被當作無聊、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最終造成男女關係的崩解、人們因此受苦。
今天就要帶領你們認清攀層聯姻的現實。
雌性動物在配偶的選擇上一直是有跡可循的。鳥類選擇羽毛美麗或者築了最好的巢的雄性,母黑猩猩會選擇在群體中社交地位高的雄性,人類也不外乎此。而這些選擇背後都是一個個體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以及傳承基因的天性。
學者研究兩性的擇偶偏好有顯著的差異。女性在選擇長期配偶的前提下,會傾向選擇有資源且願意投資在該女性以及其下一代的程度。這在史前時期可能是狩獵能力、健全而強壯的體格、在部落中的社會地位。許多橫跨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取樣的研究一同指出,這是個不分年齡、持續了半個世紀以上、並且會續下去的偏好。
(我就不列出全部的研究了,我知道你不會看,如果有興趣請在底下留言)
這些研究指出的是長期的傾向,但不代表優秀的外在條件在短期時就沒有吸引力,只是在選擇長期伴侶時影響力最大。也就是說,女性在選擇長期伴侶時,看的是資源,看的是“你能提供什麼”。然而對她來說重要的不只是你“有”,還包括你“願不願意”給,你越慷慨,她們就能以最少的付出換取你的資源,最好是你完全不求回報。
到這裡,讀著這個網誌的白馬王子們就會出來質疑我的論點了。他說:女性會選擇這些特質是因為在不平等的社會中,她們無法靠自己取得這些資源,換句話說因為通過教育、努力工作無法獲取。若他們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以及資源,這些偏好就不會存在。如果這個社會像北歐國家那樣有“真正的平等”,擇偶傾向經不會因性別而有不同。所以你這種厭女情節的沙豬應該閉嘴。
正好相反。研究顯示
1)在法學院、醫學院等高教育水準中的女性的這些偏好“更明顯”
2)社會地位越高、擁有越多資源的女性越受“高教育”、“高社會地位”、“高薪”等特質吸引
3)越傾向平等主義的國家這些偏好的差異越大。
問卷調查的結果是如此,實際在現實中測試的結果也是如此。如果不想看文章的話可以看這個影片。(影片中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但卻再再顯示了同一個事實。)
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有錢有勢就可以吸引女性嗎?那我只是個窮學生或是我才剛開始工作沒什麼錢我不就不用玩了!?
那你就搞錯重點了。一個各位必須要銘記在心的重點是,這些偏好是經歷了數萬、數十萬年年的演化而來,人類有能力累積物質的財富不過是近幾千年的事。真正吸引女性的是所謂的“社會資本”,也就是你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以及支配性。這在千萬年前是由狩獵能力或前將的體魄等決定,因此和你能保衛、養活一個家庭的能力有直接的相關。在現代金錢與社會地位幾乎總是一同出現,擁有這兩者的人在舉手投足間都展現著這樣的特質,因此對女性十分有吸引力。你不需要很有錢,你只需要知道如何展現自信、如何受歡迎、如何表現得有支配性。執著於金錢其實是見樹不見林的作法。
就像我說的,這些傾向顯示了男女不同的偏好,只要我們認清現實這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可議的是那些試圖抹去這個事實,藉此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女性主義者,以及盲目跟從一切打著“男女平等”旗幟的社會。提出反對女性至上意見的人一個個被冠上沙文主義、厭女情節的名字,以羞辱代替提出事實的討論。
這樣的社會走向,結合了開放的風氣,造就了Alpha Fucks, Beta Bucks的現實。而未能了解這個社交動力學的男性,往往就是在感情中屢屢受挫的AFC。
Reference:
Buss, D.M., & Barnes, M.L.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559–570.
Ellis, B.J. (1992). The evolution of sexual attraction: evaluative mechanisms in women. In The adapted mind, J. H. Barkow, L. Cosmides, and J. Tooby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67–288.
Cashdan, E. (1996). Women’s mating strategies.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ssues News and Reviews, 5, 134-143.
Miller, G.F. (2000).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Doubleday.
Sugiyama, L. S. (2005).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adaptationist perspective. In D. M. Buss (Ed.),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p. 292-343).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One thought on “破解兩性關係 ── 女性長期擇偶策略:攀層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