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領袖特質?什麼是魅力?什麼是個人價值、支配性的展現?你可以說出各種不同答案,但我可以給你一個涵蓋這全部要素的答覆:「框架」。
你為何需要堅強的「框架」
我可以向你解說兩性互動的理論,讓你可以推測人們行動背後的動機,但框架就沒這麼簡單了。你知道如何維持框架嗎?或是更基本的,你是否意識到框架正影響著你的人際關係、甚至主導這個社會?問問自己,是否有時覺得你和他人的談話時常失焦、得不到尊重,或是無法將對話導向你想要的方向呢?你是否覺得自己經常在迎合別人的論調,無法、抑或不敢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任何一個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想你還未建立一個堅固的框架。
在前幾個世代中,有些諺語或是社會價值,在無形之中訓練男性如何不動搖、為自己的價值與理念挺身而出、守住設定的底線、如何尊重他人、以及獲得尊重。想像一下在上個世代社會、家庭對男性的期待是什麼,你就大略知道我在說什麼。這些期待與價值觀無形中形塑了這些男人們不移的框架——無論他們知情與否。
然而它一直不是個一目了然的概念,許多擁有框架的男性從來不知道它是什麼,亦不理解諸如「堅守原則」、「不畏懼衝突」、「不准哭」、「重視榮譽」等等外顯行為的實際根源。框架,是大樓的梁柱、是一個挺立的男人的脊椎,支撐著許多雄偉的建築、偉大的人,卻不一定為人所見。你或許從未認知到這個概念如何影響並支配你的人際關係,或是你多少有察覺,但無法確切說出它是什麼,因此無法更有效地去利用、強化自己的框架。
何謂「框架」
框架,即是一個人、社會用以解釋與理解事理的敘事觀,撐起個人與社會價值觀的支點。
太抽象嗎?想像你、我、每個人都拿著一個畫框,這框框有大有小、有圓有扁,而我們都透過他在看世界、站在這個架構後面與人互動。而畫框中則鑲著我們的價值觀、深信的真理、人生經歷——即我們的「內涵」。
外框決定了別人得以如何對待你——是尊重與景仰、或待你如小丑——而框中鑲著的則是你與他人互動的內容、內涵、敘事觀。這兩個部分,就是「與你互動的規則」、以及「你觀察、理解這個世界的支點」。不同框架間的碰撞、融合、並存,於是造就了許多精彩有趣的社交風景。
框架一詞的出現就如manosphere, neo-masculinity, AF/BB一樣:在後女性主義時代、一系列針對男子氣概的知識所做的焚書坑儒後,一些原本為眾人所知、男孩們得以從自己父親或是其他男性模範身上習得的知識,在女性主義的撻伐下失去的立足之地、失去了面目。原本如同天性般不須特別教導的氣質與觀念,如今需要我們去定義,然後再一次地讓失去方向的我們去重新學習。隨著近代男性氣質的再次覺醒,「框架」這個詞最早大約是由PUA的老祖師mystery提出,然後逐漸頻繁地出現在探討男性氣質、社交動態等相關主題的文章、影片與其他資源裡。
擁有一個堅固的框架不只是你有勇氣挺身而出或毫不動搖,也是關於你如何堅守你的敘事觀而不迷失重點。來比較以下幾個例子:
- 輸了爭論、框架動搖
Morpheus:「男性和女性在數理能力上以及體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兩者不是「完全相等」的。」
某些女性主義者:「你這個沙豬!歧視女性!打倒父權!」
Morpheus:「對不起我錯了!!!我再也不敢說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話了放過我吧!」
- 贏得爭論、框架動搖
Morpheus:「男性和女性在數理能力上以及體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兩者不是「完全相等」的。」
某些女性主義者:「你這個沙豬!歧視女性!打倒父權!」
Morpheus:「你怎麼敢叫我沙豬!?我為性別平等盡心盡力、也讀了Lean In、舉辦了支持女權運動的公益餐會!」
某些女性主義者:「對不起我們錯怪你了!你是現代男性的榜樣!」
- 贏得爭論、框架牢不可破
Morpheus:「男性和女性在數理能力上以及體能上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兩者不是「完全相等」的。」
某些女性主義者:「你這個沙豬!歧視女性!打倒父權!」
Morpheus:「我是在討論生理上的差異,即使兩者的群體中也各有不同,但這差異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請問你有其他有建設性的話要說嗎?」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為自己深信的事物發聲以外,維持框架也包含不失焦、謹記你行動與言語的動機以及你所珍視的核心價值。當你知道你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那你就不會輕易進入他人的框架、以他人的觀點來審視自身、或甚至在他人的框架中尋求認同。
「框架」在你我生活中的顯現
007在電影中被認為瀟灑自信有魅力,不只是因為他帥,更是因為他無論處在何種危機,管他是落入反派手裡、被女主角背叛、或女主角被殺,他都可以維持他堅定不移的「框架」:幽默、風趣、同時堅信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
男性間的互動時常會互開玩笑、捉弄、甚至有意無意的貶低對方——那即是身為男性的你我、下意識地在試探他人的框架,藉以決定誰在這個社交階層中地位較高。這在動物界中十分常見:年輕的挑戰者會有意無意的去靠近不屬於他的交配對象、或是先行進食,試探團體中的Alpha是否會因此懲罰他。如果沒有,這種對他人挑釁行為的默允,看在其他團體成員眼中即代表著老大的年事已高、權威漸減、地位動搖。(有興趣可以去看國家地理頻道的鱷魚或是猩猩系列。)
把舞台搬到當代社會,政治辯論的目的事實上往往也不是在看誰有最棒的政見,因為種種複雜的社會議題與解決方式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就能辯出孰高孰低;而就算候選人們真的有能力這麼做,選民也不一定能聽懂、更遑論真的有興趣。政治辯論真正顯現的,是候選人間框架的碰撞。輸掉框架,也就輸掉了選民對你的信心——結果就是輸掉選舉。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川普在參加黨內辯論的影片。你也許不同意他的政見,但你不得不佩服川普在面對競爭對手時所展現的堅強框架、主導話題的手段、以及在對手甚至觀眾身上的驚人支配力。
女性對男人的「廢物測試」同樣也是在試探我們的框架。若在測試中無法保持框架、失去冷靜、尋求對方的認同就是你放棄自己的框架而進入她的,這就是失敗。她知道你其實是匱乏的。
讓我們再藉著電影橋段、實際觀察「框架」被展現的樣子。以下是在甘地電影中的一幕。當面對暴徒時,甘地是怎麼應對的?是憤怒?恐懼?
都沒有。他堅定不移地、平靜地堅守著自己的原則。
而怒火特攻隊的這個片段,展現的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如鋼鐵一般的框架。
「框架」的個人意義
框架是你走在人生路上的態度。框架可以是一切。
以我個人來說,我的外框是理性、邏輯、與互相尊重的溝通,而內涵則是你在這網誌上能看到的東西,加上我的興趣喜好以及其他人生態度、立場。你若是遵循著我外框的原則,而能提出我無法反駁的理論與證據,即使我的「小我(Ego)」可能因遭受打擊而引發情緒反應,我仍會選擇認錯並修正自己的觀點。我可以輸掉爭論,但維持自己的框架。擁有堅固的框架也不是固執:固執是小我的自我保護;框架則是在審視過事實後依照自己的理性做出選擇。兩者雖然可能引導出相同的行動,但不同的出發點給予你不同的態度,而這是他人輕易可以看出的。
框架背後代表什麼?框架動搖甚至失去了框架代表什麼?
堅守框架,代表別人和你互動時進入了你的敘事觀、接受了你的「現實」。假如你的框架動搖、或甚至拋棄自己的框架去進入別人的敘事觀,那即是你灌注了太多注意力、精神、與價值,在他人的想法、或他人「對你」的看法上,顯現的是你的匱乏與低價值。
一個男人的堅強框架對女性的吸引力不言自明:一個充足而有領袖特質的男性在乎的是自己的目標、原則、底線,並吸引他人進入他的框架。他不過度看重旁人的想法,因此他不會為了要被接受而放棄自己深信的事物,他的框架於是牢不可破。反觀一個時常受人拒絕的男性則願意盡一切所能——包括放棄自己的原則與信仰——去為他人所接受。他在不同的框架中遊走,迎合著他人的口味說話,成為Alpha的跟班之一。
「框架」的社會性意義
當你和一個人意見不合時,有兩種情況:一、彼此的原則相同,但兩人中有人放不下小我,或是人生經驗與價值觀有所衝突,這其實沒什麼,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完全相容。二、彼此的原則——框架的外框——不合,這就代表兩人看重的事情從根本上不同,你必須重新審視這段關係,做出選擇。
對你無甚重要的人,你不需要太在乎;你不需要接受他的框架,也不必強迫他進入你的。你對他的看法投注的精神是零。你只需要說:「原來你是這麼認為的,那也很好。」難題在於如果對方是你的重要他人、父母、或是摯友呢?你必須先認清到這段關係對你的價值,以及你的原則對你的價值各是什麼,在這之後就是個人的決定與責任。
我們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天生有和他人分享同一個敘事觀、被他人和團體接受的傾向,有時甚至是壓力。在古代如果你太與眾不同、你的框架和你的群體有衝突,你很可能被逐出聚落而曝屍荒野。如果你的同伴突然開始拔腿狂奔,你最好的選擇就是也趕快跑,你不能確定他們看到的是獅子還是虛驚一場。從簡單的逃跑反應,到複雜的社交生活,共享一個框架是生存的關鍵,或者曾經是。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面對的不再是我們的演化歷史讓我們最適應的環境。
我們已經不會被逐出聚落、或是被劍齒虎追,相對的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想要的環境與社交圈」。要知道,一個有價值的人不論是在古代或現代,都有堅守自己框架的本錢,他可能是村裡最有能力的獵人,失去他可能會代表村莊的食物不足,人們會選擇接受他的框架。因為他有價值,他是「充足」的。反之亦然。
「框架」與自我提升的連結
框架和「充足」、「原則與底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充足」是你維持框架的支柱,而「原則與底線」則是展現你已經成功的找到或建立自己的「身份(identity)」、了解什麼是對自己有價值或值得追求的。在Mark Manson的書與文章中他稱之為「真正的自信(true confidence)」,代表你灌注精力在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上,而不是他人的期待或看法。兩者融合所呈現的框架即是展現一個有價值、而且有清楚目標與身份的男性。簡單來說,百分之百相信自己的敘事觀,就會給予你一個堅固的框架。
人們討厭你不接受他們的框架,尤其是那些落在社交階層的中間不上不下的那群人。在最頂端的Alpha知道如何互相尊重與接受批評,在最底層的Omega的框架薄弱不堪,隨時願意以它交換認同與接納。你堅守自己的框架代表別人無法支配你,人們潛意識可以感受到這個無形的權力衝突,這讓那些人不安、恐懼、或是厭惡。但如果你很熟練,要引領他人進入你的框架其實不是難事,這就帶到我們的第二個重點:框架的內涵。
也許你已經知道如何掌控框架,但這樣遠遠不夠。事實是,我們的框架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共通的部分還是佔大多數,因為我們成長的社會環境——論道德、法律、價值觀——即使是不同國家、甚至是不同文化圈的人之間,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說仍是十分相近的,而且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然而在這個前提下,即使你擁有一個無堅不摧的框架,你仍很可能會落在社交圈的底層,交不到朋友、不受人重視。這問題就出在你的「內涵」。
你深信自己的敘事觀,但留意,那個敘事觀的內容是什麼?「內涵」如我們之前所提,包含了你個人的歷練、人生哲學、見聞與涵養。真正吸引他人的是框上鑲的畫。人們為快樂、機智博學、見聞多廣、幽默風趣等內涵吸引,相反的,一個總是懷抱著負面情緒、深信自己沒有能力、怨天尤人的內涵令人反感。
又或是你單純地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沒有任何共同的價值觀,我不否認你仍可以活得很快樂,然而若是以在社會中、在情場上取得成功為前提,單單只是擁有堅固的外框是不夠的。「外框」,充其量也只是襯托其內容的工具。重要的不只是你有多相信自己的現實,也包括將那個現實填滿夢想、價值、有趣的事務以及各種正面能量。
花點時間反思一下你的敘事觀是什麼?從這個角度看世界美麗嗎?如果一個人放下他的框架進入你的,他會過得更快樂、滿足、有成就嗎?
如果你仰慕的對象真的進入了你的人生、你的現實,她是會過得比之前更快樂,還是黯淡呢?
培養一個吸引人的敘事觀,並且找到、堅守那些你重視的核心價值——就是我可以給你的最好的建議。
之後我會解釋更多關於如何實際的在生活中訓練你的框架,以及一個更大的主題:如何讓自身的內涵成長。在那之前,試著去觀察生活中人麼的框架如何互動,並且發掘自己的框架吧!
推薦閱讀:
https://therationalmale.com/2011/10/12/frame/
https://www.reddit.com/r/TheRedPill/comments/33pvmy/a_quick_word_on_frame/